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财经资讯

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升级 表外理财“风控”强化

发布时间:2016-12-29 作者: 摄影作者: 来源: 【字号:

2017年一季度起,央行将正式将表外理财(扣除现金和存款等)纳入宏观审慎评估(MPA)广义信贷指标,以合理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对表外业务的风险管理。

央行有关负责人表示,表外理财底层资产的投向主要包括类信贷、债券等资产,与表内广义信贷无太大差异,同样发挥着信用扩张作用,如果增长过快会积累宏观风险,不利于“去杠杆”要求的体现与落实。目前,表外理财虽名为“表外”,但资金来源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刚性兑付,出现风险时银行往往不得不表内化解决,未真正实现风险隔离。因此,为了更加全面准确地衡量风险,引导金融机构更为审慎经营,需要加强对表外理财业务的宏观审慎评估。

东方金诚金融业务部总经理徐承远表示,此次央行直接将表外业务纳入MPA考核体系属情理之中,有利于封堵银行将表内资产转表外以规避监管的行为,有助于央行管控资金的投放,提高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来自一家大型银行的人士向本报记者表示,表外理财拟纳入广义信贷指标确实会对银行理财业务造成一定压力。不过,如果资产规模不大,广义信贷的增速也很难超过红线。将表外理财纳入广义信贷指标可能对大型银行的影响并不明显,但会对理财业务比较激进的城商行、农商行等产生一些压力。

防范理财金融风险

相关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上半年,银行理财账面余额为26.28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1.85%,而去年全年的增幅高达56%。中信证券固定收益分析师明明表示,在繁荣的表面之下,理财产品实际上面临着期限错配和高杠杆两大金融风险。

一方面,目前很多理财产品通过多期短期理财产品续接滚动发行的方式投资于长期资产,通过期限错配获得更高的收益。当资金充裕时,期限错配并不会导致严重的问题;当短期资金趋紧时,期限错配的方式则难以为继。

另一方面,从杠杆的角度看,理财产品进入市场存在“二分法”,银行将部分理财资金自留投资,部分资金委外管理。对于自留的部分,银行在前期通过加杠杆的方式以获得高收益;对于委外的部分,由于受到监管较少,非银机构经常通过“债滚债”的方式进行投资,同样使得杠杆率上升。而这部分杠杆不会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体现出来,由此产生监管的漏洞。

“理财产品纳入MPA考核的目的,就在于全面有效地反映银行体系的信用投放和货币派生状况,降低期限错配与杠杆率,最终达到降低系统性风险的目的。”明明说。

 加强顺周期行为监管

 2009年以来,人民银行一直在推动和完善宏观审慎体系建设,并于2015年底建立了MPA体系。九州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邓海清表示,MPA考核体系的优点在于,可以将原本信托贷款、委托贷款等一系列的类信贷业务全部纳入考核范围内,同时也能将银行存款、表外理财等负债端项目纳入到考核范围内,从而使银行所有的金融创新都在监管之中。

 徐承远表示,广义信贷在MPA监管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表外理财纳入广义信贷监管有助于提高监管的有效性。

 “表外理财尤其是委外投资加杠杆行为,本质上是一个放大杠杆的工具。”邓海清认为,这种投资模式易在牛市时助推“资产荒”,在熊市时助推“钱荒”,具有非常强的顺周期特性。

邓海清认为,选择将表外理财纳入到MPA考核中,符合宏观审慎监管的逆周期框架,与其加强宏观审慎监管的目标是一以贯之的。表外理财纳入到MPA考核之后,理财规模的增速必将受到限制,明年的理财规模增速将可能有所减慢。

 明明表示,由于银行理财产品大多配置在类信贷、债券等风险较小的资产中,银行理财监管趋严,前期风格激进的扩张行为将受到抑制,债券市场资金面将进一步紧张。

 中小银行承受压力

在当前的货币政策工具下,央行使用的公开市场操作逆回购主要针对大中型银行及个别大券商等一级交易商,中期借贷便利(MLF)也主要针对大中型银行。因此市场流动性沿着央行——大中型银行——其他中小型银行这一机制传导。

“这样一来,中小型银行及非银机构只能通过质押等方式从大型银行那里以高于2.25%的成本借到资金。但由于时至年末,银行年末考核、跨年资金准备、机构违约事件等因素叠加,大型银行不愿意向中小银行及非银机构拆借流动性,导致中小银行资金普遍趋紧,市场资金成本上升。”明明表示,这表现为中小银行主动负债抢占存款,同业存单利率持续攀升,理财产品收益率在近期也不断走高。

明明认为,前期中小银行的理财扩张速度远超过大型银行,表外理财纳入MPA监管会对中小银行产生更大的冲击。

据2016年6月末的数据,城商行和农商行理财规模同比增长率分别为65%和118%,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增速分别是35%和34%,城商行、农商行理财规模扩张速度远高于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

(责任编辑:) 浏览次数:924 【关闭】 【打印本页】 【加入收藏】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