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财经资讯

把握新趋势 构建全方位绿色金融体系

发布时间:2016-09-01 作者: 摄影作者: 来源: 【字号:

 G20峰会即将举办,今年中国作为主席国,已将“绿色金融”作为峰会重要议题。在此背景下,8月27日,由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和北方新金融研究院主办的首届“天津绿色金融论坛”在津举行,与会嘉宾围绕“如何构建全方位的绿色金融体系”进行了热烈讨论。

  当前,环境和气候变化是全球关注的话题,为推进各国绿色增长及可持续发展,绿色金融作为一种新型融资方式正在迅速崛起。目前,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国家在绿色金融实践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在未来依然会面临重重挑战。发展绿色金融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构建完善高效的绿色金融体系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中国银监会原副主席蔡鄂生在论坛开幕致辞中说,当前,绿色金融已经成为全球金融发展的新风潮,构建绿色金融体系也已上升为国家战略。2015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首次提出我国要建立绿色金融体系,“十三五”规划纲要再次明确提出建立绿色金融体系,发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设立绿色发展基金,为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发展绿色金融,不仅将促进天津和京津冀地区的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进一步辐射带动东北老工业基地转型,也必将在全国范围内起到锐意创新、先行先试的示范引领作用。

  天津市副市长阎庆民在致辞中表示,天津是全国绿色金融的试点之一,绿色金融发展起步较早。阎庆民列举说,天津排放权交易所于2008年9月成立,这是全国第一家综合性排污权交易机构;2012年,绿色供应链管理天津试点正式获批;2013年国内首个绿色供应链管理市场化综合服务平台在天津于家堡落成;一年之后,首个APEC绿色供应链网络示范中心落户天津,并在2015年6月正式启动。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在论坛上表示,从国际上看,国际金融公司(IFC)提出的“赤道原则”已经成为国际金融业广泛认同的展业原则,绿色债券、绿色股票、绿色保险等创新型金融产品不断涌现,碳金融市场发展迅速,金融业和生态环境保护正在深度融合。陈雨露介绍,去年12月,人民银行发布了绿色金融债券公告,我国绿色金融债券市场正式启动,截至今年7月末,银行间市场累计发行绿色金融债券920亿元。人民银行等金融管理部门不断加强金融政策与产业政策、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引导各金融机构加大对绿色产业、节能环保等领域的支持力度,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环境违法企业的资金支持。

  毋庸置疑,尽管具有美好的前景,但当前绿色金融的发展还面临多种挑战。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总裁缪建民认为,投资者将资金投向绿色产业还存在很多疑虑,这包括绿色金融投资激励机制的错位、缺乏绿色金融共识及标准、投资者普遍认为绿色投资充满风险以及行业缺乏碳排放及其他环境外部性的价格机制。

  “具体到银行业,在开展绿色信贷业务时,仍然面临较大压力。”渤海银行董事长李伏安在论坛上表示,上述压力来自3个方面:一是信贷从业人员对绿色信贷及环境和社会风险责任认识不充分;二是目前已出台的绿色信贷政策规定大多是综合性和原则性的,商业银行在操作过程中,没有具体的参照目录和参照标准,无法准确做出对某些企业耗能、排污的环保评价,环境和社会风险贷前评估、贷后风险管理和风险防范与化解能力薄弱;三是相对于银行的间接融资渠道,直接融资方式发行绿色金融债券数量有限、额度不大,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关于如何应对绿色金融发展中的挑战,人民银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马骏介绍,G20绿色金融工作小组提出了几项应对措施,其中包括强化能力建设。马骏表示,很多在绿色金融领域中的工作需要金融机构有比较强的风险管理、风险分析能力和开发新产品的能力,这些能力在一些国家比较强,在其他一些国家相对起步比较晚,因此国际方面的经验共享和能力建设对全球绿色金融发展会起到正面推动作用。

  关于商业银行应该如何进行绿色金融创新,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在论坛上提出了4项建议:首先,商业银行应以推动经济绿色发展、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为己任,切实树立起绿色金融的发展理念;其次,在制订绿色金融发展规划的基础上,银行应将理念、标准、业务、产品整合打包,形成统一、完整的绿色金融品牌;再次,商业银行应抓住碳金融、绿色债券两大重点业务,提早布局价值链高地;最后,商业银行应同时做好架构、机制、人才等配套工作,为发展绿色金融保驾护航。

(责任编辑:) 浏览次数:734 【关闭】 【打印本页】 【加入收藏】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