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财经资讯

保险业发展要看好消费者“脸色”

发布时间:2016-03-30 作者: 摄影作者: 来源: 【字号:

信心比黄金更重要,这句话在保险业再次得到了印证。
  中国保监会副主席梁涛在出席329日召开的2015年中国保险消费者信心指数发布会时指出:保险消费者信心是保险行业风险的晴雨表。保险公司财务核心业务统计数据固然可以反映现时风险,但保险消费者信心不足引发的行业增速下滑、退保攀升等声誉风险更应引起我们的警觉。
  事实正是如此,作为保险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保险消费者的一举一动、所思所想都可能对保险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作为保险消费者的脸色指标,此次发布的保险消费者信心指数,一方面反映出保险业稳中求进、稳中向好的发展局面,另一方面也提出警示——与保险消费者的需求相比,保险业发展还任重道远。
  消费者脸色为风向标
  保险消费者信心指数通俗地说就是保险消费者的脸色,是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风向标。中国保险保障基金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保基金)董事长任建国直言,建立科学有效的保险消费者信心测量体系,编制具有代表性的保险消费者信心指数,目的就是给政府和行业提供一个了解保险消费者需求的视角。
  梁涛认为,保险消费者信心指数是社会公众对保险业发展变化认知的集合。定期编制发布信心指数,可以引导保险企业由注重规模向注重服务转变,通过研判信心指数的走向和所反映的内容来摸准消费者的保险需求,并结合自身特点做到精准发力,推出个性化、差异化的保险产品和服务,真正构建起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的发展模式。并且,保险消费者信心指数可以代表绝大多数保险消费者信心程度并反映其变化,在一定程度上预先提示行业发展的风险和问题。研究并运用好保险消费者信心指数,有利于监管机构及时进行风险预警,并针对消费者反映的突出问题进行研判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只有充分了解保险消费者,不断满足他们多层次的保险需求,才能夯实保险业发展的现实基础。保险业必须切实树立客户至上的经营理念,转变粗放的发展方式,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和保险消费者,不断提高消费者信心和行业信誉。梁涛强调。
  受访者对行业信心较强
  根据保监会消保局和中保基金联合发布的《2015年中国保险消费者信心指数报告》(以下简称《报告》),2015年度中国保险消费者信心指数为69.2,比中性值50高出38.4%,显示保险消费者信心较强。
  对此,中保基金风险监测部总监肖淼表示,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下,我国保险业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大对实体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和改善民生保障方面的支撑作用,保险深度密度稳步提升,保险保障范围逐步扩大,保险行业服务质量日益改进,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措施力度不断加大,保险消费者信心指数水平呼应了行业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局面。
  《报告》显示,一级指标中,保险消费者的保险环境信心为61.8,体现出保险消费者对宏观环境的信心平稳,对行业发展预期较乐观,集中表现为受访者对保险行业发展规范以及增长预期信心较强。保险消费者的信任偏好为71.0,体现出保险经营所依赖的大众信任基础较好,从消费者对购买渠道的总体信任排序看,由高至低依次为保险公司、银行渠道、保险中介以及互联网金融公司。保险消费意愿为66.8,体现出保险消费者行为忠诚度较高,绝大部分保险消费者表示不会退保,大部分产险消费者表示仍会续保,有一定比例的消费者表示可能增保。行业运行状况为76.3,体现了保险消费者对行业信任度较高、对行业发展预期较好的主观心态,消费者最关心的理赔、纠纷等问题得到着力解决。此外,保险消费者对保险业信任度为69.6
  发展应以需求为导向
  调查中还有一些发现值得引起思考。肖淼坦言称,首先是保险业的诚信建设,保险具有信任品特征,市场参与主体需要坚持不懈地贯彻诚信理念。虽然消费者对保险公司销售和理赔诚信较为认可,但仍有超过21%的受访者认为,服务人员在解释保险条款并告知免责范围上可能存在隐瞒、虚假陈述的情况;尽管会退保的消费者极少,但在退保原因中对保险行业不信任仍排在首位。
  与此同时,有超过20%被访者认为被推荐的保险产品未能较好满足自身需求,还有一些消费者认为市场上的保险产品丰富但吸引力不足。因此,保险产品的供给侧需要更加尊重保险消费者的保障需求,加大产品的有效供给和研发创新;在服务方面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朝精细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
  此外,调研揭示出部分受访者对理赔标准的界定感到模糊,对保险业信息披露的落实力度感知不足,有20.5%的受访者表示不知道或不太知道如何投诉和维权。这说明行业在改善信息不对称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保险市场参与的各类主体还需合力促进消费者对保险产品服务的熟悉和了解。

 

(责任编辑:) 浏览次数:304 【关闭】 【打印本页】 【加入收藏】
相关新闻: